看到一位家长发的朋友圈,说给孩子交了9900元学费,发现学校的收费条上盖着“高级中学有限公司”的公章。
这事儿把我给逗乐了,不过也让我深思。
我在教育一线奋斗了多年,眼看着一所所学校悄悄改头换面,今天就跟同学们唠唠这事儿。
这事儿可不是个例。最近江西鹰潭市、湖南、山东、河北等多个省份的高中都改名成了“有限公司”。 山东曲阜高中改名“曲阜夫子高级中学有限公司”,连孔子的老家都不放过,这操作真够“创新”的 。
大家都在问,学校变成公司了,那校长是不是要叫董事长?老师是不是该改口叫经理?学生是不是就成了消费者?说实话,我也蒙圈了。
说到底,这些改名的学校大多是民办性质。有人说这是为了规范管理,可我看未必。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,可现在咋越整越像做生意了呢?
记得前两天,一个学生跟我说:“我爸说现在上学就跟买衣服似的,有钱买名牌,没钱买地摊货。”这话听着扎心,可不就是嘛。钱多的上贵族学校,钱少的挤公办学校,这不就成了“阶级分化”了吗?
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我们县城有个被称为“公司”的中学,是房地产商建的。教育局派公办教师去教书,一年收费6000块,居然还挺赚钱。 这种“公私合营”的模式,说白了就是把教育当成了一门生意 。
我问过不少家长对这事儿的看法。一位妈妈气呼呼地说:“学校变公司,下一步是不是要上市圈钱?”还有位爸爸担心:“追求利润了,教学质量肯定会受影响。”
说实话,我很理解家长们的担忧。 一所学校改名“有限公司”,最大的问题不是名字变了,而是背后的教育理念可能会变质 。要是学校整天琢磨着怎么赚钱,老师的注意力都放在创收上,那孩子们的未来该咋办?
前几天,我去一所改名“有限公司”的学校做教学交流。一位老教师私下跟我说:“现在学校搞得跟公司似的,整天开会讲效益,搞得我们都不知道是在育人还是在创收。”
听了这话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 教育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,它承载着太多社会责任和使命 。把学校办成公司,把学生当成客户,这样的教育观念值得商榷。
同学们,咱就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 教育不能丢了本心。办学校,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,而不是赚钱 。要是把教育变成纯粹的商业行为,那离教育的初心就越来越远了。
你们怎么看这事儿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聊聊。